close

  如果真的要記下上次討論的心得,只有更多的問題留在我的記憶裡。多多少
少有一些畫了線的重點,但是心裡深處的問題還是沒有解答。這些重點包括:布
氏怎麼看兩個有趣的歷史問題(為什麼沒有宗教改革、為什麼沒有悲劇),還有
幾個個人主義發展的條件:物質條件、政治和宗教的鬆綁、古典文化的楷模等等
。但是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真的理解所謂的個人主義到底是什麼。幾個小時的
討論之後還是只有模糊的概念,要動手寫下來的時候,還是吱吱嗚嗚的詞窮。也
許是之前讀得不夠仔細,再次把書拿出來翻得時候,個人主義這四個字變得深刻
許多。

  到底什麼是個人主義?或是更清楚的問:那兩個在敵國會議中滔滔雄辯捍衛自己城邦的雅典公民,和第二卷中提到的全才人物:阿爾貝提到底有什麼根本的不一樣?就像布氏說的:『中世紀的心靈似乎被一層薄紗壟罩,以致自我意識如在夢中半夢半醒的狀態〔﹍〕。以至於個人只能透過家庭、民族、國家等其他集體認同自我。』而這薄紗就是根深蒂固、沒有討論空間的道德規範。透過他的觀點,雅典公民和阿爾貝提的差別就變得顯而易見了:那兩位雅典公民的自我是附著在整個雅典城邦上,若戰爭摧毀了雅典,這兩位公民的雄辯也就失去了力量;阿爾貝提的自我卻是建立在自己身上,或是說建立在人身來孤獨的認知上,沒有終極道德或宗教的關懷可以作為他的力量,也沒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削弱他的力量。所以他致力於自我在全方面的發展來認識自己,就像但丁說:「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故鄉!」一樣的氣魄,是孤獨,也是自私。

  再次細讀才發現:義大利的政治亂像似乎和個人主義的發展脫不了關係:『發展成熟的個人主義是義大利人性格的基本缺點,但也是使他們偉大的先決條件。』這是雞生蛋的問題;卻也能夠用來凸顯宗教、政治上鬆綁對得重要性,因為政治上的亂象很可能是受到個人主義的影響,並不是造成個人主義發展的主因。很慶幸自己能夠在讀一次有關個人主義的部份,但是我想更多的歷史知識是要深入了解的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io 的頭像
    samio

    samio

    sam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