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是決定把心得寫下來, 至少在感覺還新鮮的時候, 留下一點紀錄
兩天前在德德的建議下, 跑道斯德哥爾摩參加了兩天的symposium
主題替代能源, 以太陽能為主, 大部分都是有幾太陽能電池的題目
之前決定在這論文報告前, 水深火熱的時候參加這研討會是因為
有幾個 speaker 是諾貝爾獎得主
其他很多都是 MIT, Cambridge, caltack, Berkeley 來的
看起來真是來頭不小, 想說去開開眼界
結束後再回頭看, 實在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首先, 很多很多有關太陽能的新點子
像是用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奈米結構, 甚至是不同的概念
有幾個讓我感興趣的例子:
Tobin Marks 的題目是太陽能電池的新材料, 演講裡面提到
為了要達到更理想的 band gap structure,
他們用DFT算出一個理想 band gap 的新分子
並且真的合成出這樣的 polymer, 然後做成太陽能電池
結果的確能夠提升效率
(印象中PCE好像到7%)
Paul Alivisatos 的題目是有關奈米粒子
他們合成一種粒子, 當電子電洞被光子基發的時候
電子能跑到奈米粒子的另外一端, 而電洞會被限制在原本的地方
進而能夠觸法水的電解
(他們的EQE好像有到20%)
Daniel Nocera 的題目是有關水的電解, 還有燃料電池
從光合作用的靈感出發, 他們發展了一套新的催化系統
算是模仿葉綠素裡面的 D1 protein, 這個催化劑能夠自我修復
而且能便宜的電解大量的水
(好像已經商業化了, 要賣給非洲的廠商)

再來, 應該可以說, 更清楚的看到當代的科學方法
大部分的題目都很有趣, 但更重要的
在好奇和有趣的想法之後
跟進的是嚴謹又清楚的分析, 證據
然後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細節
再分析, 更多的證據...
都是十幾二十年累積的成果
此外, 所有的題目都需要跨領域的合作
物理, 化學, 生物, 還有數學計算全部都糾結在一起

最後,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 James Barber
應該是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吧
他的題目是光合作用
這應該是連在小學的小朋友都知道的東西
但是他做的是一路下到原子層面的了解
葉率餅的光合作用酶裡面, 催化水分解的那幾個原子
怎麼相互作用, 什麼樣的結構, 人造合成的可能性?
量子力學還有電子雲分部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Daniel 的題目就是從 James 的結果發展出來的靈感
對我來說, 始終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地方鑽
在數學和科學的叢林裡找不到方向
任何一個東西仔細看都是美麗的, 有趣的
James 的題目囊括了所有我感興趣的東西
而能量議題就像是灑進叢林裡的晨光, 指引了方向
我敢說, 那裡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在這研討會裡面, 很多人都引用了這一段話
"If we lose the war against cancer, the would will be the same.
But if we lose the war against energy,
the would will be very differen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io 的頭像
    samio

    samio

    sam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