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09級的張光宇,很榮幸能受係刊的邀請來分享我在瑞典作交換生的心
得。一年轉眼就要結束,也即將和來作交換生的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 Unive
rsitet)說再見了。林雪平是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東南方約
兩百公里的大學城,雖然號稱是瑞典的第五大城,但就都市規模來看,也許是個
比新竹還小的小鎮。而林雪平大學也不違反瑞典給人的印象:人少卻有影響力,
因為這裡在醫學還有奈米科技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似乎還有點名聲。在這緯度極
高卻又因為洋流而暖和的小國讀書,我想和美國、英國甚至是歐洲的大國都會有
蠻不一樣的感觸。以下是我整理自己在這八個多月月來的心得(2008, Aug to
2009, Apr),大體上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學校簡介,包括林雪平大學的學制、
考試制度等等。第二段是在這上課和學習的感想。第三段是一些關於在這生活點點滴滴。
學校簡介
林雪平大學在瑞典的大學之中,算是較新、也較開放的學校。剛到林雪平大學的時候,就發現這裡的國際學生非常多。不論是交換學生還是碩、博士生,從亞洲、歐洲、南美洲各國甚至是澳洲,都有很多學生來這裡讀書(我猜大概有20%以上的學生是國際學生)。這裡是四學期制,每個學期由三、五天到幾個星期不等的假期區分,因此每個學期大約都只有兩個多月左右的時間。很多課程都沒有作業、也沒有期中考,都是期末報告或期末考來評定學生的成績(譬如在期末考得到了76%的分數,那期末成績就是B)。大部分的課程都是瑞典語授課,只有英語的碩士學程才有英語課程,但並不是每個學科都有英語學程,因此數學系的我來到這裡能修的數學課不多,一年來修的大概都是物理方面的課,而全部的課程都是包函在Material Physics and Nanotechnology (MPN)這個英語碩士學程之下。
關於考試,這裡的制度也和台灣以及美式的大學有著天壤之別。MPN一般的考試都只有六題而考試時間都是四到六個小時,題目也不會太刁鑽,甚至還有很多老師會幫學生準備考古題讓學生熟悉題型。而且若沒有考過或考取的分數不理想,還能夠無限制的補考。此外,幾乎沒有一堂課要求出席率(除了語言課程之外,如瑞典語課和英文課)。Lectrue就真的和演講一樣自由參加,甚至調課到衝堂的地方,也不是老師的責任。建築在上述的制度下,整個學校散發著自由、自主的學習氣氛。
課程和學習的感想
在清華數學係被訓練了三年,也喜歡數學的我,來這卻沒什麼數學課能修有點不太自在。但是也慶幸如此,學了很多物理、奈米科技方面的應用知識,也因此更看見了數學在自然界的力量,以及數學和自然結合時的美妙,更進一步的加強了讓我想在數學方面深造的動機。來這裡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英文能力的進步,這就像打開了對世界的窗戶一般,電子書、學術論文還有維基百科,幾乎可以帶我進入無涯學海中的每一個角落。
雖然這裡考試的要求非常輕鬆,但是課業卻相當繁重。譬如說「固態物理」,清華物理系大三之後的專業選修,在這有同一門課且用同一本課本,在清華一年大約教完半本再多一些,但這裡卻只用四個月的時間灌輸了整本書的資訊。我猜學校想要盡快讓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的工具後,和研究接軌,應該是這樣緊湊課程設計的主要原因。有時候因為課程的要求,要找很多paper來讀,然後作presentation。超導體、中子散射、太陽能電池甚至是OLED的paper都看了一些。大部分的paper都是前幾個月在Nature或是Advenced Material上的文章,如此逼近人類知識的界線是在清華數學係從來沒有過的經驗!而在讀paper時只恨自己的知識太淺薄,讀過的書不夠多。能懂得當然有限,不得不學習如何在一堆不懂得算式及理論之中,抓住每個研究最核心的概念,搞懂後再報告給大家聽,報告結束之後,再去找相關的課本或早期的paper來弄清楚那些較細節的東西。這樣的讀書經驗是和讀高微、線代的證明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實驗課,學校不惜砸重金來訓練學生熟悉這裡儀器。就連我這不做研究也沒有老闆的交換學生也一樣。SEM、TEM甚至是STM(這些儀器都可以在英文的維基上查到)都變成玩物一般的讓我們測量老師分配給每組的薄模樣本,我這一小組分配到的是Al3O2/Zn2O薄膜,是應用於超硬鍍膜(hardening coating)的研究樣本。兩學期的課程,總共會使用九個不同的儀器來測量這個樣本的性質,每個實驗都是八小時。以SEM來說,每小時得支付2000台幣(校外4000)左右的費用給擁有儀器的研究小組!非常高興自己能夠修到這門昂貴的課。
關於生活
瑞典的物價似乎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高的,但是不用付學費卻使得來這讀書比去美國還要便宜許多。雖然早就聽說歐洲有許多國家在高等教育上是不收學費的,但始終不敢相信真是如此。而且若是瑞典本國人來上課,還能夠跟政府領補助津貼呢。因此校內常常有快三十歲還在讀大學的學生。我有個朋友還說:他曾碰過一個七十六歲的同學呢!
在瑞典吃飯實在是貴的不像話,就算是校園裡面的餐廳,也要兩、三百台幣左右才能填飽肚子。因此學校裡面都會有「學生廚房」,就是一間有十幾台微波爐的教室,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準備的便當排隊等微波爐。也因為每餐都要自己煮,八個月下來,我的廚藝也進步了不少,另外每個星期也得光顧超市兩、三次,漸漸學會了像婆婆媽媽一樣,拿著價錢比來比去找便宜的東西買。有時候還會和各國的交換學生一起聚餐,大家都煮自己國家的蔡,交朋友的同時也可以嚐嚐不同國家的口味,也是很有趣的經驗。
來了瑞典才知道歐洲人是多麼愛玩。到處都是夜店,甚至連學生宿舍旁邊都有每星期二免費的夜店。自認在台灣還蠻喜歡去PUB的,但是根本不能和歐洲人相比。有些朋友除了每個星期二都去業店之外,還三天兩頭的跑各個不同的party。而早上還能跟大家一樣正常的上課。
結語
其實每年都有很多清華的同學來這作交換學生,或是就讀雙連學位,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跟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比起來,台灣學生都有一種「努力讀書用力玩」的基調,我們通常修很多課,而且成績都不會太差(也許跟很會考試也有關係)。除了課業之外,娛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一到假期,幾乎全部的台灣學生都會跑出國玩,申根國還有免簽的英國,幾乎歐洲全部的國家都能去走一遭。每次回想起來,都慶幸自己選擇來歐洲作交換生而不是去美國,整個歐洲有太多有趣的地方和太多深厚的文化。始終覺得這一年來瑞典的經驗會更拓廣我的視野,也會讓我更確定自己的方向。
- Apr 27 Mon 2009 04:24
係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